【实干·2024】创新延链动能蝶变 守山护水绿润三晋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线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太原3月2日消息站在新的起点上,山西转型发展航船怎么走?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践行“国之大者”,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彰显了山西担当;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在固本培元中加快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全部完成……
“晋者,进也”。2023年,山西在优势产业中稳中求“进”、于发展短板中知难而“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前“进”,转型发展165项重点任务和50项重点突破任务取得显著成效,12件民生实事和17项民生政策提标扩面全部兑现。
2024年任务目标已明确。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山西省政府系统召开“新春第一会”,会议主题就是抓落实提高执行力。砥砺奋“晋”,山西只争朝夕。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综合能源基地和首个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正从“煤老大”的固有形象中蜕变,为全国能源担当急先锋,探索“晋”军路线。
从“铁锹”到“鼠标”,矿山智能化改造,山西已抢在第一赛道。2023年,山西建成智能化煤矿10座,全部进入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全省累计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山西智能化矿山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智控中心,技术人员只需按动鼠标,就能进行井下作业。“智能开采实现生产的安全高效,让综采队生产班作业人员同比减少60%。”马兰矿机电部主任工程师郭天骏说。
2024年,山西将新建成150座智能化煤矿,煤矿智能化建设重点也由采掘工作面为主,转向全矿井智能化建设阶段。计划到2027年,山西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这场席卷山西的“能源”,改变的不仅是开采方式。如何让煤炭由燃料变材料,从按吨计到按克卖,实现质的飞跃?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国煤炭博物馆里,有一个近2米高的煤炭衍生品展柜,里面摆放着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妆品等数十种物品,制造它们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就是煤炭。
以煤为基,钠离子电池产业正在成为能源企业减碳“蓝海”;生物降解包装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助力;甲醇汽车上线改变着汽车制造产业的版图;煤制油、高端特种蜡、精细化学品、特种燃料正在让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
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山西省清洁碳研究院研发的世界首套电解二氧化碳制备碳纳米管装备,实现工业化示范生产。
二氧化碳转化出的碳纳米管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应用场景广泛。碳纳米管在国内售价约为每吨10万元以上,这是目前二氧化碳转化利用附加值最高的产品。
山西发展二氧化碳转化技术,能带来什么?山西省清洁碳研究院院长宋维宁介绍,目前国内大部分技术仅限于“捕获”二氧化碳,但该装备能将二氧化碳“拆分”为碳纳米管和氧气,让这种“温室气体”完全消失。“现在,碳纳米管已经成为产品,销售到锂电池行业,真正找到了二氧化碳在经济上的可持续转化路径。”宋维宁说。
山西在煤炭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绿链的探索中不断摸索前进。与此同时,也在主动降低与煤炭的“亲密度”,在绿色能源领域寻找发展“第二春”。
俯瞰三晋,雁北塞外,高高矗立在山巅的风车随风转动;吕梁山间,张张蓝色光伏板绵延起伏……2023年,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8%,风电、光伏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此外,山西还规划布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76个,预计到2025年,全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总规模将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
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曹海霞看来,虽然山西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山西能源产业转型发展已呈现良好态势。“未来,山西在推动单一能源向煤层气、光伏、风电等多轮驱动转变上,存在巨大潜力。”曹海霞说。
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太原市钟楼步行街上,每天来这里购物娱乐的人群川流不息。“仅今年春节长假,就接待游客103.6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92.79%。”太原市钟楼步行街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璐芳说。
数据显示,2023年,山西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数、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6倍、2.2倍。“引客入晋”正为山西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在山西省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邵琦看来,文旅产业具有“一业兴则百业旺”的特点,对消费提档升级促进作用明显168体育app下载。
2024年2月初,山西省统计局公布11个地级市2023年经济数据。其中,一般公共预算作为地方财政的“第一本账”,清晰地反映了餐饮、文旅等行业消费复苏对当年山西各地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
成绩的背后,是山西对文旅产业升级的全面发力。为提供更多旅游消费场景,各地投入建设了山西特产中心、“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等一批“山西礼物”销售地;举办山西非遗购物节等文化消费“大集”;搭建“旅游+”康养、美食、国潮、民宿、体育等消费模式。
在固本培元中,“旅游+”激活更多发展潜能,助力山西经济加快恢复。但经济恢复无法一蹴而就,对此,山西有清醒的认识。2023年,山西千方百计推动各项消费类和服务业指标尽快“浮出水面”,继而“彻底上岸”,回归正常水平。2024年,“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被写入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山西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着力点之一。
“千方百计”并非形容词。在政策上,2023年,山西相继出台推动经济持续向好40条、恢复和扩大消费32条等政策举措,《山西省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方案》119项改革任务中,也已有73项全面铺开;在服务举措上,围绕提档大宗消费、升级消费体系、培育新型消费等开展7项行动,举办贯穿全年的系列消费促进活动100场以上。
“遇到任何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每天,太原市小店区小店商圈管委会主任赵玉霞,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对接辖区七大商圈内的各企业,及时解决商家经营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小店商圈管委会是山西首创、全省首家商圈管委会。2023年,管委会挂牌成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设立“无诉商圈”调解工作室等服务站点,帮助企业解决各类事项263件。
2024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促进年”。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提到,山西将鼓励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优化二手车交易流通。新能源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是山西今年着重挖掘的“潜能富矿”之一。
“家人们,这款红薯是当地特有品种,口感香甜软糯。”在山西永济市栲栳镇乡村e镇,主播正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冒着热气的红薯在线“秀色可餐”。“当地龙头企业的产品,都已在网端销售。未来,我们还将打造更多元化的网货体系,站在小乡村面对全国大市场。”栲栳镇乡村e镇负责人李幸妮说。
山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如今,大批“晋字号”特优农产品、特色食品流通有了更多选择。目前,山西寄递物流服务历史性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全省2万多个行政村里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均实现快捷高效。从2022年开始,山西已年带动农产品销售超6000万件。
2024年,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写入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这已是该省连续三年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实事。今年,山西将全面建成100个乡村e镇,打造“产业+电商+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
2月16日,在晋城市沁水县历山省级地质公园内,一只华北豹出现在红外相机的“视线”里,健硕的体型展现了它“富足”的生活状态。2024年以来,仅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和技术研究院组织的调查团队,就多次发现并拍摄到黑鹳、红腹锦鸡、斑头秋沙鸭、豹猫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4年,山西明确提出“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做”。2023年,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记录,华北豹数量全国最多。“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丰富,恰是山西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丰硕成果。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境内沟壑纵横、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作为国家能源化工重要基地,这里生态环保的历史起点低、积累问题多,污染防治攻坚难度巨大、成本高。“硬骨头”一块接着一块“啃”,成为山西生态环保工作的“常态”,让三晋大地逐渐“旧貌”换“新颜”。
如今,驾车沿着“黄河一号”“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行驶,偏头关下、黄河岸畔、长城脚下,目之所及是成片成片的绿色。2023年,山西营造林456.7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排全国第1位。今年,山西将再完成营造林300万亩。
同时,作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山西现已初步建成以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等为骨架的防护林体系。山西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林草生态修复任务将集中向三北工程区倾斜布局,联动实施国省重点工程。”
太原汾河两岸经过治理,再现“锦绣太原城”美景,成为市民锻炼、赏景的好去处。近年来,通过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及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山西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排全国第2位。
2024年,山西将持续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以贯彻国家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为契机,推动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大汾河谷地污染防治治理及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治理。“通过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未来三晋大地空气将更清新、环境更美好。”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斌说。
在水治理上,山西也持续发力。作为黄河流域九省之一,山西素有“华北水塔”之称。2023年6月,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在临汾市召开,工程包括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及提质增效等285个项目共十大类工程。计划到2025年,该工程实现山西省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优良水质。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是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出的强烈“信号”。在1月底召开的山西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在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重点泉域保护、做好“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以母亲河复苏推动幸福河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与外界认知不同,三晋大地拥有19处岩溶大泉,曾有“千泉之省”之誉。这些泉水既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重要保障,也是河流生态流量的主要来源。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宋代诗人范仲淹曾这样描述山西太原晋源区晋祠泉水的充盈和当地水稻种植的盛景。2023年5月,断流近30年的晋祠泉首次出流,从2023年9月至今水位一直超出泉口。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力争千年晋祠泉早日实现稳定复流。
举目千山绿,放眼百川秀。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建设美丽山西已成为3500万三晋人民的共识与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