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体育工信部: 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如何减?附专家PPT我国要实现碳中和,首先要明晰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哪里?重点领域就在能源生产和工业过程,总共约占到85%。
1月8日,工信部召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座谈会,会议指出,要求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根据丁仲礼副委员长领导的团队所做的研究,目前我们国家的碳排放大概是100亿吨,其中能源生产占45%,工业过程占39%。下文对工业领域碳排放现状如何,有哪些降碳路径,在降碳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挑战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文末分享了一份来自张锁江院士的PPT《低碳工业过程变革及系统重构》,张院士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分四步走,即控碳、减碳、低碳、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即AI如何影响未来能源及工业系统、生物质和风光电到底能做成多大的规模、储能及氢能到底怎么发展。
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座谈会,按照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研究部署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会议指出,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要求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会议强调,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统筹推进工业及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加快推动工业节能提效,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
全面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着力提升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完善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积极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加强对外宣传,开展绿色制造等领域培训交流,持续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
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建材等低碳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和节能、节水、高效、安全的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品;高效加热、余能利用的工业节能装备;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源头分类、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艺装备;生物质供能和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等。
例如,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产品销售专区,鼓励企业组织开展绿色低碳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等,鼓励地方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
培育绿色制造、低碳发展、数字孪生、第三方认证评估等领域的服务产业,提供咨询、计量、监测、过程管理、分析、评估、检验、认证、审计、培训等类型的服务。
1、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且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加强能效设计要求、严控产能和落实能耗“双控”等方式,坚决遏制其盲目发展。
2、鼓励部分高耗能产业,如电解铝、工业硅等,转移至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提升绿色能源资源的供给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
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工作并强化循环利用,是对传统工业低碳转型路径的深化和延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提升工业窑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设备的能效水平,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典型工艺流程,加强高温和中低温的余能回收利用等,探索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资源的循环链接,提高综合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废旧纺织品等;高价值废弃物资源进口也逐步放开;不断培育、提升再生资源的加工处理工艺水平,改变“小作坊”模式,形成规模化、技术化的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产业,补齐短板。
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支持采用物联网168体育官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管理,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重点发展工程机械、重型机床、内燃机等再制造装备。
路径三:加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改变传统制造业运用模式,可打造可持续的工业低碳转型路径。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打造绿色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
构建绿色供应链,支持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形成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绿色产品的充足供应。
尽管我国既有的节能降耗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已出台的工业低碳转型政策文件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我国工业低碳转型仍面临着材料工艺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主流商业模式不适应、技术创新仍存短板、法律及标准缺乏和公正转型压力大等挑战。这些都是我国未来工业低碳转型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解决的事项。
目前绿色低碳材料在快消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快速增加,但是在工程领域的替代仍然缓慢。发达国家二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积累了大量关于原料性能、工艺流程、关键参数选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经验知识。
究其原因是我国工业企业对原材料认知的积累相对不足,未来需高度重视其对未来工业低碳转型的影响。
低成本一直是我国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久而久之,大部分市场主体都把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然而,市场主体过于强化“降本增效”的经营策略,产品利润率过低,则限制了低碳转型的潜力。在没有行政手段的干预下,面向终端市场的企业,即使是只少量抬升成本的低碳转型方案也难以付诸实施。
我国已高度重视先进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研发,但在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方面,仍存在大量技术短板。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一是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大量依赖国外,二是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唯有持续加大有效科技投入,才能促使工业低碳转型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立法中,缺乏工业低碳转型的专门法律法规;在标准方面,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还很不健全,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标准尚未实现全覆盖。
2023年,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但是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尚需一定时间。
目前,我国的工业体系建立在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系统之上。煤炭开采、运输和加工转换体系构成了我国保障能源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煤炭的退出,这些既有基础设施会成为沉默成本。
若没有相应措施,无疑会增加全社会用能成本上升的风险,特别是煤炭资源型城市难以及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因此,在替代煤炭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相关产业和就业人员的平稳转型,促进社会稳定,仍面临艰巨挑战。
1、目前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5%,实现减排需从产能端、用能端和碳汇端三端发力。
3、实现双碳目标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即AI如何影响未来能源及工业系统、生物质和风光电到底能做成多大的规模、储能及氢能到底怎么发展。